BG真人网页《杜兰朵》(Turandot)应是二○一四年香港舞台上最后上演的歌剧製作,《歌声魅影》(The Phantom of the Opera)则应是二○一五年首个搬演到香港舞台上的百老汇式大型音乐剧。有趣的是,“歌声魅影”的英文原名採用了“Opera”一字,为此,一直以来都有人将之称为“歌剧”,这确是美丽的误会,音乐剧与歌剧,在音乐的风格、结构、内容、创作哲学与表现手法上都完全不同。然而,这次在香港製作演出的普契尼歌剧《杜兰朵》,和罗韦伯的音乐剧《歌声魅影》,不仅都面对?演出场地空间的问题,更“巧合”的是,这两个大型製作在内容、手法与题旨上,却有?惊人的“相同”!BG真人官方网站
过往《杜兰朵》这部歌剧搬上香港舞台,都是在一九年落成的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,这次是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的首次演出。建于一九六二年的香港大会堂音乐厅,舞台面积较狭窄,后台空间很不足够,《杜兰朵》的第二幕第二场和第三幕第二场的宫廷朝拜,大臣、士兵、群众云集,便要面对有限空间仍要营造大场面的重大挑战!结果当晚所见,狭窄的舞台却能容得下近百人,主要是布景设计陈志权,运用了宽大多层的梯级结构,皇帝的皇座高高在上,让不同人物有层次地在舞台上呈现,得以营造出较大的空间感,终能突破了空间的局限。
《歌声魅影》首次搬到香港舞台是一九九五年六月,第二次是相隔十一年后的二○○六年七月,今回第三次,第一场安排在二○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,与第一次相距已近二十年。这次《歌声魅影》三度访港,虽然安排在“遥远的”赤?角国际机场旁的亚洲国际博览馆Arena的“剧院舞台”上演,那并非正式的剧院,而是在恍如是体育馆的空间搭建的临时舞台,也就是说,《歌声魅影》和《杜兰朵》一样,BG真人官方网站同样要面对空间的问题,但面对的却是空间过大的问题,增加製作成本外,演出的剧场效果亦让人悬念。
就十二月二十六日的观赏感受,“亚博”的场馆转变为单面向的剧院舞台后,可容观众约四千二百人,空间确是太大,一千二百磅的大吊灯高悬在舞台前,显得细小外,第一幕落幕前水晶吊灯坠下的震撼感亦变得较弱。
不过,由于场地空间较大,舞台两边也就设置了大荧幕投影,很多近镜和特写镜头,却是过去歷次在不同剧场中观赏都未能感受得到的;如第一幕第六场克莉丝汀(Christine Daae)突然揭开魅影面具时,两人的面部表情互动反应的复杂,如无大特写镜头便不可能看得仔细。同时,这次男女主角的实力旗鼓相当,考验女主角克莉丝汀在第一幕第四场所唱的主题歌曲《歌声魅影》尾段的练声曲,是难度很高的高音考验,克莱尔.里昂(Claire Lyon)便很能唱出直上云霄的震撼感;演唱魅影的男主角布莱德.利托(Brad Little)更能演活了这个人物的复杂心情,其他绿叶角色,如扮与女主角青梅竹马的贵族拉乌尔(Raoul)的安东尼.唐宁(Anthony Downing),演唱歌剧头牌女主角卡洛塔.朱蒂歇莉(Carlotta Guidiculli)的女高音安德莉雅.克雷顿(Andrea Creighton),都有光采。
《歌声魅影》的复杂舞台技巧,不时都会有“穿崩”意外,笔者观赏的“礼物日”演出,虽然并未有出现好些观众“期待”的水晶大吊灯在首幕落幕前“应跌未跌”的意外,但第一幕第三场化妆室镜子,就笔者之座位所见,镜中不仅出现魅影,还有乐池中指挥不断挥动双手的影像,这种“穿崩”现象,过往在剧场演出,亦曾出现过,那显然是光线角度构成的“意外”。
回笔把以Opera为名的音乐剧《歌声魅影》,和普契尼的歌剧《杜兰朵》从内容、手法与题旨来加以比较,却有?惊人的“相同”。《杜兰朵》是一个中国神话时期的传说,《歌声魅影》则是一个法国巴黎歌剧院的传说,杜兰朵的故事主角是位因过往目睹的悲剧影响了心态,对爱情抗拒的皇族公主,魅影的故事主角是位因无法接受自己丑陋的外貌,心态同样扭曲无法去爱的作曲天才;无论是公主还是魅影,都是心态不平衡,活在仇恨痛苦中的人物;公主藉?谜语来不断製造悲剧,魅影则追求自己的梦想一再搞出祸事惨剧。
不过,两个故事的最后结局,都能将悲剧消弭得以终场,关键之点亦惊人地相似,同样是一个“吻”,不同的是《杜兰朵》中是男主角卡拉富的一吻,溶化了公主因仇恨结成的冰冷的心;《歌声魅影》中则是女主角克莉丝汀的一吻,感动了魅影,打消了妒恨结成的阴谋,和消解了扭曲心态下的仇恨,都明确地传达出以爱的力量来消解仇恨,来将悲剧改变的讯息。当然,这两个舞台製作,都以此为,《杜兰朵》随即带入大团圆的场面结束,而《歌声魅影》则以魅影面具独留椅上,BG真人官方网站暗示魅影远去作结。可以说,前者与一般歌剧採用死亡终结很不一样,而后者则和一般音乐剧以歌舞大场面结束亦很不相同,两者都是採用打破常规的方法来处理。
可以说,《杜兰朵》与《歌声魅影》,艺术形式一是歌剧,一是音乐剧,哲学思维美学观点都不相同,故事情节与细节亦相异,两者面世正好相距六十年,都强调了一吻之下所爆发出来爱的力量,这两个作品直到今日仍歷演不衰,那是否是说这种“爱的力量”仍然存在?还是在恐袭活动日獗,以牙还牙,以怨报怨的今日,大家都渴望这种力量仍然存在,仍然能发挥功效呢?这种现实意义又是否能增加这两个舞台製作的营销力量呢?看来这亦会是一个很好的市场研究课题呢!